近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成果转化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转化医学分会主办,内蒙古医科大学、河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承办的为期三天的第十届中国转化医学大会暨中国精准医学大会以及首届全国研究生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大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圆满落幕。大赛旨在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促进精准医学发展,并为研究生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来自全国84所高校的305项创新成果进入决赛,涵盖基因治疗、智能诊疗、蒙医药现代化等前沿领域。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兴祥教授团队的2名博士研究生与3名硕士研究生、危智盛教授团队的1名硕士研究生组成团队积极参与大会各项学术活动,并在竞争激烈的首届全国研究生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大赛中表现卓越,斩获1项银奖和5项铜奖,充分展现了我院青年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力与风采。
组别 | 奖项 | 获奖者 | 指导老师 |
博士 | 铜奖 | 王姜俨 冯硕 韦姚妃 陈东棉 卢盛华 | 何兴祥 吴磊 |
铜奖 | 冯硕 王姜俨 司新余 卢盛华 卢彩媚 | 何兴祥 钟豪杰 颜杰 | |
硕士 | 银奖 | 韦姚妃 黄东妮 洪铭范 | 钟豪杰 何兴祥 |
铜奖 | 卢盛华 曾晓晴 | 何兴祥 吴磊 | |
王怡舒 陈蔚然 叶志宁 | 何兴祥 钟豪杰 | ||
朱若楠 任麟祥 余敏玲 李明锐 梁钰艳 | 危智盛 |
在备受瞩目的首届全国研究生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大赛中,来自全国84所高校和医院的305个项目晋级决赛,以“学术创新、成果转化、立德树人”为主题,涵盖基础医学、临床转化及交叉学科前沿领域。我院何兴祥教授指导的五位青年学子精心准备,凭借扎实的研究基础、创新的科学思维和出色的现场答辩,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
韦姚妃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靶向肠-肝-免疫轴的肠道菌群干预策略缓解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机制与转化研究》荣获银奖。该研究创新性揭示“肠-肝-免疫轴”在肝豆肝损伤中的作用,发现益生菌KM-5通过阻断3型固有淋巴细胞肝脏归巢并直接吸附重金属,显著减轻肝脏损伤,兼具机制突破性与转化应用潜力。
王姜俨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洗涤菌群移植改善高血糖患者病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荣获铜奖。该研究证实洗涤菌群移植(WMT)对高血糖患者具有显著降糖效果且安全可靠,不仅揭示其可能通过调节特定有益菌(Bifidobacterium和Blautia)及代谢产物(羟基苯乙酸、胆汁酸等)发挥作用,为高血糖治疗提供了全新路径,还提出WMT巩固治疗时间建议,为临床方案优化提供依据,相关菌群与代谢产物更有望转化为新型降糖产品。
冯硕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基于结肠原位菌群动态预测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采样装置的创新研发》荣获铜奖。该研究首次提出结肠原位菌群可作为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ASD)精准诊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且创新研发的磁控采样技术为菌群治疗从实验室迈向临床提供了关键支撑。该成果不仅助力我国在肠菌移植领域的国际地位提升,更为ASD的精准菌群治疗普及及惠及千万患者家庭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盛华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志之一》荣获铜奖。该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阳性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首次揭示“高血压-SIBO”双向临床关联,为高血压早期筛查及肠道并发症防治提供全新靶点。
王怡舒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洗涤菌群移植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转归的影响及潜在免疫机制研究》荣获铜奖。该研究创新性发现WMT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临床转阴率达53.2%且安全性极佳,同时锁定2型固有淋巴细胞作为HP感染严重度的生物标志物及干预靶点,为开发非抗生素疗法和精准预测模型奠定基础。
朱若楠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锌剂预处理通过调控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及GluR1、CREB、mTOR磷酸化快速增强对丙咪嗪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荣获首届全国研究生学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大赛铜奖。该研究证实锌剂预处理能快速增强传统抗抑郁药物丙咪嗪的抗抑郁效果,并揭示其可能通过精准调控海马关键神经通路蛋白(GluR1、CREB、mTOR)的磷酸化及表达,促进海马兴奋性突触传递而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为解决临床上传统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的缺陷提供新思路,并为开发快速抗抑郁治疗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教学部
初审:王媛
审核:陈燕
审发:庄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