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肠道大会
6月6日至8日,“2025中国肠道大会”在浙江宁波国际会议中心顺利举办。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何兴祥教授团队受邀出席大会开幕仪式,并在老龄化与老年疾病大会、肠X轴大会、菌群移植大会等领域完成口头报告6项、壁报8项的交流分享。
在三天会期中,近5000位注册代表参会,会场监测数据表明实际超过8000人到会,总计安排540个学术和产业报告,现场展出超过1200张壁报,近100位年轻人在壁报速讲亮相,均创历届大会之最。这一会议聚焦肠道科研前沿,致力为中国肠道产学研的交流作出积极贡献。
从左往右分别是:杨娟、潘梓豪、吴磊、何兴祥、吴礼浩、叶萌萌、陈东棉
会议期间,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兴祥教授和吴礼浩教授受邀参与Microbiota Medicine Research编委筹备会议和《China Gut Conference Consensuson Clinical Washed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的闭门会议。Microbiota Medicine Research编委筹备会议汇聚国际顶尖专家,确立期刊发展方向,推动微生物医学研究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加速高质量学术成果的传播与转化。同时,中国肠道大会发布的WMT临床共识是全球首个针对WMT技术的标准化文件,涵盖适应症、操作流程、安全监控等,会议深化WMT临床共识的实践指导价值,促进技术标准化与多中心协作,巩固中国在菌群移植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在此次会议中,何兴祥教授团队共14项研究成果被录用,其中8项以壁报形式(见表1)在医药转化主题、肠X轴主题、动物主题和特殊人群主题上展示(https://cs.chinagut.cn/2025/poster-list)。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也为个体化治疗和跨学科合作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在菌群移植大会上,何兴祥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了题为《洗涤菌群移植与肠道病毒组移植抗炎症性衰老机制研究》的主题演讲。他系统阐述了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的组织架构与职能(供体筛选与管理部、菌液/胶囊制备与基础研究部、临床应用与研究部)。他介绍,截止2024年12月31日该中心共完成了超万例次的WMT治疗十大种类疾病。他还分享了WMT和肠道病毒组移植(FPT)抗炎症性衰老机制研究,该研究提供了通过微生态干预(WMT和FPT)延缓衰老、防治慢性疾病的创新方向,为“肠道微生态促长寿”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杨娟博士后系统介绍中药黄龙汤干预技术——WMT通过重塑肠道菌群、调控精氨酸水平及激活肝脏JAK-STAT通路,抑制HBV的分子机制,其首次整合WMT干预、特征乳酸菌筛选与精氨酸免疫调控网络,阐明“菌群-代谢-免疫”轴在“肠肝同治”中的核心作用,为开发抗HBV微生态疗法及乳酸菌制剂提供关键理论支撑。
陈东棉研究生发表了题为《洗涤菌群移植对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菌群调节作用分析》的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WMT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Scorad、EASI、DLQI、NRS评分均显著下降),WMT通过重塑菌群微生态,抑制致病菌(如葡萄球菌)、促进有益菌(如粪杆菌、普雷沃氏菌)定植,缓解AD,进一步表明肠道菌群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靶点。
叶萌萌研究生发表了题为《单供体和多供体的洗涤菌群移植治疗自闭症疗效相同》的主题演讲。叶萌萌介绍,何兴祥教授团队的临床治疗资料显示,44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进行两个疗程的WMT治疗后,其核心症状(ABC、CARS评分)和睡眠问题(SDSC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而且,无论是单一供体还是多供体移植,两个疗程后的疗效相当。同时,治疗有效者的粪便菌群多样性更高,且特定菌群的变化可能与疗效相关,这为WMT治疗ASD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
在老龄化与老年疾病大会上,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高层次人才吴磊博士作为受邀嘉宾发表了题为《世界长寿乡-中国蕉岭微生物菌种库构建及乳杆菌LP124抗衰老机制研究》的主题演讲。吴磊博士以世界长寿乡-中国蕉岭长寿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长寿人群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特征,结合体外培养组学技术构建世界长寿乡-中国蕉岭微生物菌种库,联合体内外实验靶向筛选与验证抗衰老菌株,最终挖掘到一株具有良好抗氧化作用和益生特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衰老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P124,最后对乳杆菌LP124的抗炎症性衰老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该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健康长寿的新靶点,为抗衰老益生菌产业化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肠X轴大会上,钟豪杰博士后作为受邀嘉宾发表了题为《健康肠道菌群抑制肠道3型固有淋巴细胞肝脏归巢减轻肝豆状核变性肝损伤的机制》的主题演讲。钟豪杰博士后基于体内外实验结合,通过smart-seq测序、免疫细胞示踪、趋化轴阻断、粪菌移植、菌株筛选等多技术,明确肠道ILC3s可通过“CXCL16/CXCR6”趋化轴迁移至肝脏并分泌IL-17,加重肝豆状核变性(WD)肝损伤,从多个层面揭开WD的神秘面纱。详细介绍健康肠道菌群,尤其是发酵粘液乳杆菌,通过减少WD肝脏中CXCL16浓度,抑制肠道ILC3s迁移至肝脏进而减轻WD肝损伤。进一步为WD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年12月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微生态治疗中心,开始洗涤菌群移植,截止2024年12月31日共完成了WMT治疗十大疾病(童年孤独症、功能性胃肠病、NAFLD、炎症性肠病、高脂血症、T2DM、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胃食管反流病、皮肤类疾病和化疗相关性腹腹泻)共计11647例次、处方肠菌胶囊330例次。
2017年,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生态治疗中心被确定为广东省生物医学大数据库建设单位。同年,该中心主任何兴祥教授被中华粪菌库授予“菌群移植领域进步的重要贡献者”。
2018年,该中心联合天下仁心医疗集团(香港)、澳门大学,粤港澳三地共同申报的“粤港澳临床微生态与疾病防治平台”成功入选“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合作项目”。
2019年,该中心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认证,成为“广东省微生态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来源:消化内科
初审:王媛
审核:陈燕
审发:庄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