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于自然,天年自享
---记老年人冬季养生
中医科 王叶青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中医认为世间生命的自然发展规律。冬季主蛰伏闭藏,所以冬季养生的核心就是“伏藏”二字。为了保证人体阴阳精气之伏藏,就需要保持精神的安宁和情绪的稳定,以保护人体的精气神,尽量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刺激。此外,还应适时参加室外阳光活动,淡泊宁静内心世界,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让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和喜悦。
起居饮食之道
《黄帝内经》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意思是说在冬季应该早睡晚起,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活动。在寒冷的冬季,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早睡晚起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时值冬季,太阳南下,昼短夜长,阴寒渐盛,注意添衣保暖,尤保“三暖”:首先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其次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三是脚暖,一旦脚部受寒后,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导致病邪侵袭使人感冒。
人老多体虚,肝肾不足,脾肺气虚,外界有阴霾寒气缠绕,故食材应以甘温、滋补且不滞脾胃的为主,如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石榴、乌梅、鳝鱼、鳙鱼、鲢鱼、鳟鱼、虾、海参、鸡肉、羊肉、狗肉、肉桂、辣椒、花椒等。要特别注意选择具有补肾助阳作用的饮食,以增强机体的御寒能力。此外,还要避免寒凉生冷。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日常应静养或以柔和健身为主,如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或躁动情绪,要“藏精气而不外泄”。有研究资料表明,长期坚持冬季锻炼的人,耐寒力强,不易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冻疮等病,还能够预防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
举手治病之方
然而,再积极保健预防,人难有不病之身。于漫长的冬季,不少老人仍倍受疾病折磨之苦。尽管有如此之多的烦恼,祖国中医素来亦有宝贵经验。
常见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作频繁,咳嗽咳痰增多、气促,接触冷风更甚,简直不能户外活动。对此,可于冬日三九天进行“天灸”,利用药物和经穴的协同作用来加强“主皮毛、司呼吸”的肺脏功能,平日亦可接受穴位贴服疗法,以减少咳嗽咳痰发作,安度冬日。
心脏疾患夜间胸闷胸痛增多、肢麻抽筋,乃心肾阳虚,寒凝经脉,无力鼓动气血循行,闭阻于局部所致,中医言“不通则痛”,故 可进行内服中药、艾灸穴位如关元、膻中、肾俞、至阳等外,更方便可以中药泡足,如取川芎、艾叶、白芍、炙甘草、生姜等,此法不但可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缓解或消除胸闷肢麻等,还可以安神助睡眠。
部分老人夜尿增多,乃人老体弱,肾阳亏虚,膀胱气化无力所导致,除日常保暖、当归生姜羊肉汤可驱寒回阳固尿外,艾灸绝对是不错的选择,如灸关元、气海、中极、肾俞、命门等穴。
至于皮肤瘙痒除天气干燥影响外,与人之阴血不足有密切关系,日常可外擦润肤膏治其标,还可养血活血息风止痒治其本,如用熟地、当归、田七等炖汤食用。
除上所述各法之外,每日按揉足三里乃放之四海而皆准之保健首法。
慎防意外之窍
起居饮食中积极御邪防病固然重要,同时也要提防不必要的损害。例如现代取暖工具日益方便先进,如电热毯、暖水袋等,由于老年人尤其有偏瘫或糖尿病老人,他们皮肤感觉迟钝,极易发生烫伤,故使用暖具时应注意调节温度,家属陪人要多留意皮肤变化。
人欲安,须顺应天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恬淡虚无,病安从来。余晖洒地,冬天不会太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