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超,男,汉族,1991年5月出生,他是门诊正骨科的一名康复治疗师。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时刻铭记医院的院训:崇德、仁爱、博学、至臻,并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始终用真诚的心和包容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袭白衣,四季相伴
门诊部是医院的第一窗口,也是患者接触医院的第一环节,其服务质量、效率和专业态度直接塑造患者对医院的第一印象。正因如此在工作上,杨敏超总是面带微笑,热情对待每位患者,耐心解释,从不厌烦;对于行动不便或病情特殊的患者,他总是主动提供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诊疗。他的细致服务和暖心的态度让许多患者深受感动,纷纷称赞他是“最贴心的医务人员”。
患者陈叔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经常腰痛和腿麻,在多间大医院多次医治都疗效欠佳,经亲朋好友的介绍下前往正骨科就诊,由于第一次来欧宝娱乐app手机版下载安装
就诊,对于就诊流程的不熟悉产生了焦虑、无助的情绪,他第一时间走上去说:“陈叔您别着急,我来帮您”。随后便一直陪同陈叔从挂号——检查——治疗到就诊结束,始终耐心细致地为陈叔提供帮助,经过治疗后陈叔的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并对本次就医体验十分满意。在第二次的复诊中,他采用了老朋友一般的方式跟陈叔边治疗边唠家常中得知,原来他们是同乡人,正所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正因如此巧合,陈叔后面亲自给他作了一首诗:
风华壮志出乡关,功业未成楚心还,推拿何须新会地,天涯到处有青山。
医路无涯,初心为舟
杨敏超自工作以来,“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他时刻记在心上,提醒他身为医务人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需要客观对待医学的局限性,用温情去帮助患者,及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卫生知识普及。同时他还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安慰患者,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患者黄女士是一家金融公司的项目经理,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生理曲度变直、C5-C6椎间盘轻度突出,右手持续性麻木伴随阵发性眩晕,甚至因头晕在会议中摔倒。更严重的是,高压工作让她陷入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的恶性循环,“每天靠咖啡续命,却连键盘都敲不稳”。身为治疗师的他接诊后,发现黄女士存在典型“职场颈”:头颈前倾达40度,肩胛提肌硬如石块,触诊时疼痛评分高达8分。结合动态评估,他制定出“三部曲疗法”——首先利用中频治疗仪放松颈部筋膜,然后中药封包热敷颈肩部肌肉,最后实施关节松动术调整错位椎体。治疗首次,他特意将诊室灯光调至暖黄色,播放轻音乐帮助患者放松:“这里没有KPI,你只需专注自己的呼吸”。治疗过程中,他敏锐察觉到黄女士总在治疗间隙中处理工作消息,特意为她准备了一套“颈椎拉伸操”——利用主动、被动的拉伸动作改善僵硬的肌肉,让她平日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做这个拉伸操,并微笑的跟她说:“紧绷的皮筋会断,人要学会张弛有度。”经过三周系统治疗,黄女士的颈椎活动度恢复75%,手麻症状完全消失。一天清晨,她带着锦旗来到医院,缎面上写着“正骨理疗有奇效,医者仁心仁术”的金色字,并笑着对他说:“现在全部门都跟着我做拉伸操,杨医生您可是救了整个项目组”。他就是这么一位充满热情、耐心的医务人员,总给患者带来温暖,有不少患者在接受他的康复治疗后都由衷地笑着对他说:见到阳光、帅气的杨医生,疼痛都减轻了一半。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杨敏超始终坚守岗位,兢兢业业。除了完成科室日常的康复治疗工作还积极参与医院志愿雷锋岗服务以及医院职工献血活动,他都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出色完成。他常常主动加班加点,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及时得到治疗;另外,他还是广州市红十字水上救援队的队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参加水救队的训练和演练,多次外出参与各类涉水灾害应急救援的工作,除此之外,先后还参加了2023、2024年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志愿保障活动,圆满完成任务,确保了龙舟赛无溺水事件发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同事,成为科室学习的榜样。
科室是小家,门诊是大家。他总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每当他看到门诊走廊或楼梯上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会上前扶他们一把;遇上患者向他咨询时,他总是耐心热情地指引患者就诊,他的这些平常之举,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更是他对患者的深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